新闻资讯
|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行业新闻
竞争“中国第五城”作者: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8/11/28 9:44:25 人气:1694
“北上广深”如今是公认的中国四大一线城市。接下来,哪些城市的发展有可能接近甚至进入一线城市的阵营?近几年,武汉、成都、杭州等多个城市先后提出“第五城”“新一线”“国际性大都市”等发展目标,并积极采取措施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日前,GaWC(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小组)发布了2018《世界城市名册》,中国共有13个城市榜上有名。其中,成都、杭州进入全球二线城市中的第一梯队Beta ,第二梯队Beta中天津、南京和武汉上榜,重庆等城市进入第三梯队Beta-。这一排名在全球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北上广深”之后,中国会不会涌现第五个一线城市?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动向?记者进行了采访。 实力增长快——前三季度,重庆、天津、苏州、成都、武汉GDP均过万亿元 如何定义一线城市?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实验室主任刘治彦表示,对此没有严格的标准。一般来说,直辖市、国家级中心城市会被理解为一线城市,重要的副省级城市、其他省会城市等会被看作二线城市。“虽然具体城市排名不断变化,但是整体上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哪些城市正在接近“北上广深”? 先看GDP总量。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和北京的GDP总量分别达到23656.7亿元和21511亿元,遥遥领先。重庆以14773.3亿元排名第五,与第四名的广州相差不到2000亿元,6至10排名城市依次为天津、苏州、成都、武汉、杭州。除杭州9673亿元外,其他城市GDP均超过万亿元。 再看经济增速。前三季度,武汉8.3%的增速格外显眼,成都8.1%紧随其后,杭州、苏州增速也超过7%。这些城市的GDP增速已连续跑赢一线城市。 城市实力的持续提升离不开产业支撑。今年前三季度,多个区域中心城市的一、二、三产业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服务业主导经济增长的特征更加明显。其中,南京服务业对经济拉动作用最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0.7%;成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2%。 中心城市的影响力,离不开便捷交通的支撑。近几年,正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推动一些城市成为区域甚至全国性的枢纽城市。成都,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沿线城市,今年前三季度,铁路、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分别增长34.8%、6.3%,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3957.7万人次,增长6.8%。武汉,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共建的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工程城市,目前已经实现了高铁直达香港,开通了长江公铁隧道,国际航线已达59条、国际通航点覆盖五大洲。 近两年,中国社科院等多个研究机构、评级机构就“新一线”“准一线”城市进行评判、预测。尽管标准不同、答案不同,但天津、重庆、成都、武汉、南京、杭州等城市几乎在各个榜单都占据前列,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社会认同度。 吸引力更强——引人引资引智,多个区域中心城市主动出击 城市影响有多大,除了经济数据对比外,还要看城市对人口、人才的吸引力。 中国科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表示,一座城市是否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有多少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坐拥多少家跨国公司及世界500强企业,意味着一座城市未来发展成长性如何,人员在城市是否有奔头。 多家研究机构的评测提出,从大学数量看城市创新能力,武汉和南京具有一定优势。武汉共有84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入选国家“985”“211”计划。南京53所,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8所“985”“211”。 城市所拥有的高新企业数量和质量,既决定着一座城市能否留住人才,也决定着其创新能力的高低以及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 数据显示,南京创业创新势头良好,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5.73万户,同比增长11.7%,日均新增市场主体582户以上。而据猎聘网发布的《2018年杭州中高端人才及杭漂大数据报告》显示,在2016年四季度至2018年一季度全国15个重点城市的人才净流入率排名中,杭州排名第一,人才流入比高达13.6%,其中“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带来更多工作机会”是职场人选择去杭州工作的主要原因。除了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杭州还拥有众多“独角兽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多个区域中心城市主动出击,出台吸引产业、吸引人才的利好政策,提高城市竞争力。今年以来,“抢人大战”就在不少城市上演。杭州、南京、成都均对高端人才购买首套房不作户籍地限制;武汉则出台大学毕业生最低年薪指导标准:本科毕业生5万元,硕士毕业生6万元,博士毕业生8万元。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本科以上学历即可凭借毕业证书在这5所城市安家落户。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重点扶持高科技企业发展,也是这些奔向“一线”城市的共同做法。武汉对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备案企业,按照其研发投入的6%给予补贴。杭州大力扶持初创企业发展,未来3年计划培养2000家初创企业,可申请融资周转资金高达2000万元。 多个城市更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提高国际知名度,变“中国名城”为“国际名城”。《武汉市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2018-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武汉建设成为中部国际交通枢纽、国际经贸合作高地、国际交往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国际人才汇聚高地。过去,国际性重要活动多选择在一线城市举办,直到2016年的第十一次G20峰会选择了杭州,拉开了二线城市登上国际舞台的帷幕。如今,除了G20峰会,杭州还将承办2022年亚运会;天津则承办了夏季达沃斯和PECC博览会。 宜居、“好玩”受关注——部分二线城市非经济指标比肩甚至超过一线城市 “从全国来看,未来发展的潜力不在特大城市,而是在更多的大城市以及中小城市。二线城市迅速崛起,各项指标靠近一线城市,不仅有利于缓解大城市病,也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创琳分析。 近年来,二线城市奔一线也与一线城市增速放缓、控制城市规模不无关系。从GDP增速看,除深圳外,今年“北上广”前三季度的增速均未超过7%,增速不如武汉、成都等二线城市;从人才流动看,随着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布局二线城市,各种“逃离北上广”的呼声渐渐变成了行动。专家指出,一线城市无论从适宜生活角度还是商业发展角度,再继续扩张的空间和可能性已渐渐降低。相比之下,杭州、成都、武汉等传统二线城市中的佼佼者,既有与一线城市相对接受度高的房价、宽松的落户政策,又有不输一线的职业选择空间,再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更多人安家立业的选择。 城市怎么样,说到底由城市居民来评判。对于一个个具体的居民而言,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如消费、文化、环境、卫生等指标更受关注,也就是居民常说的生活幸福指数。 华顿经济研究院今年8月发布的《2018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将环境、科教、文化、卫生作为城市的“软经济指标”,在此标准下,北京上海继续稳坐第一第二,武汉则一举超过广州深圳排名第3,成都排名第4。武汉、成都等二线城市在非经济指标下,已经比肩甚至超过一线城市。采访中,杭州市民方先生曾在北京和杭州两地生活,他对记者表示,“与北京相比,杭州的生活更休闲,而且房价便宜,城市面貌新,空气质量好。” 当城市间职业发展前景和基础设施水平相差不大时,不少人开始关注城市中文化娱乐设施的丰富程度,也就是一个城市“好不好玩儿”。刘女士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曾在北京工作过1年,现已回到南京生活。她告诉本报记者,“北京不好玩儿,而南京现在有很多商圈,很多区域都有吃喝玩乐逛街看电影的地方。南京的图书馆很多,免费的乡村游等各种业余生活很多,平时的生活很丰富。” 多个城市纷纷发力竞争“中国第五城”,在刘治彦眼里是一种百舸争流的好现象。同时他也表示,“并不是所有城市都要成为顶尖城市,也不是所有城市都要做大做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如何把自身潜力和优势发挥出来,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老百姓幸福感和城市发展质量,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所在。” 下一个:妥善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
|